找到相关内容1831篇,用时3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如本法师答:有疾病时求佛菩萨能得到感应吗?

    烦恼无明(梵语avidya)之病,佛何用说八万四千法门之法药呢?” 所以说,心病须心药,心病即是精神界,心灵上的思想观念出了毛病,知识上、知见上出了状况,也就是心对真理产生偏见邪见、歪邪的意思,故称心病。 心药即是如来三藏(梵语trini pitakani)十二部(梵语dvadasanga-buddha-vacana)圣典,一一皆是医治众生心病之良方,譬如:内心贡高我,佛即开一帖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71677783.html
  • 者——令心高举

    心,自利利人。   人的天性中总有自恋的成分,只是浓和淡的问题。带着坚固得难以自觉的执去认识世界,去看周围的人和事,难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,在错误当中还迷而不觉,导致虽然在修行但很难前进。,便是人自恋的重要表现,它令心高举,难复本源。   一、单:看不起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,毫无理由地认定自己比他人优越。认为与他人相比,更有功德而超过了他人,因此生起心。   二、过:看不起自认为和...

    觉普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481713.html
  • 智谕法师:念佛贵在调心

    不出心,都是心的表现。要是你能细心地观察众生“相”,就会发现都是心的表现。私心是我心,暴躁是我心,耍小性子是我心,不能和合众,不能互相团结,是我心。……总之,众生“相”虽有千差万别,总不出一个心。古代善知识,善调学人的心,实在不容易。   众生都被二障所碍。二障是烦恼障和所知障。怎样对治二障呢...

    智谕法师

    念佛|智谕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1417541832.html
  • 当生佛心 破执法执

      学佛的人都晓得“心”是一种十分有害的心态,这种心态使人常常感到自己了不起,因而自高自大——认为“老子天下第一”。世上的一切人都知道“谦受益,满招损”的道理。在出世间的修行上,人一旦有了心,即会堕于邪见,甚至认为自己比佛伟大,有了修持上的一点功德、感受或功能,就更不知天高地厚,而胆大...

    吴玉天居士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1749401972.html
  • 以四部阿含经为主综论原始佛教之与无我(2)

    §9-0-2 “即”阴处界观察无我  释尊一再强调众生见有者,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;连离阴见者,亦属俱生见、系著使所使然。表面口言:“离阴才有。”其实,内心深处还是即阴存见、...以同样之问题请教──“云何知、云何见,于此识身及外一切相无有所、系著使?”为例。释尊即在《杂.23 经》答︰以平等慧如实观一切五阴悉皆非我、不异、不相在;《杂.199经》答︰如实正观一切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33045917.html
  • 《门论》讲记之五

    根本又是变易的,包括大(觉)、、五唯,五唯包括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第四个是非本非变易,就是“神”。数论师的二十五谛中,“自性”和“神”是最重要的范畴,他们说,宇宙万有的根源是物质性的“自性”和精神性的“神”,“自性”受“神”的影响,于是有了“大(觉)”,“大(觉)”就是“理性的觉”,有了“大(觉)”以后,从“大(觉)”生出了“”,“”有两种,一种是“变异”,一种是“太初”...

    刚晓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32138250.html
  • 大乘唯识学派的五位百法

    中唯此末那识有这两个特点,所以唯有末那识称为“意”。   据唯识学派解释,末那识是染污意,因为此识常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有自我,常与痴、见、爱此“四惑”相应。因末那识为第六意识之根,而意识又同时参与前五识的了别作用,因此末那识本身为染污,也使前六识皆成染污。《翻译名义集》中解释末那识说:“此翻染污意。谓痴、见、爱四惑常俱,故名染污。常审思量名之为意。思虑第八,度量为。如是思量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21965107.html
  • 谈佛说除苦法与五受阴

    非我所,应成漏尽阿罗汉,但差摩比丘却说自己不是漏尽阿罗汉,他承认自己于“欲、使,末断、未知、未离、未吐。”   陀娑比丘将情形告知上座,上座又台陀娑比丘前往,教差摩...异色。受、想、行:识是我,异   (受、想、行)识。然于五受阴,欲,使,末断   、未知、未离、末吐。”   陀娑比丘听了,又将动身,将话转告上座,但差摩比丘认为有劳...

    许智铭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4065871.html
  • 空与无我(十一)佛教的言语观

    佛教名词也被误用。例如“谛”字,本来指好的事情,结果成了坏事。还有“分别”和“”,原来也表示坏现象,结果也成了好事。因为佛教思想不乏违反常识,才很容易引起误解。若肯好好分析这些误解,也许有助于一般人对佛教的理解。  那么,我们再看“分别”与“”两个用语。前者跟空有关系,而后者却涉及无我。  在佛教里,对“分别”的执著令人迷惑。无分别的境界,才是真正理想。依佛教的观点说,人所以会发怒,起因于“...

    定方 晟 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80166048.html
  • 佛法的修行方法(三):《大空经》

    色灭,是觉(受)、想、行、识,是识、是识集、是识灭,若此五盛阴有者,彼即灭也。阿难!若比丘观时,则知阴中已灭,是谓正知。   阿难!是法一向可,一向乐,一向意念,无漏无受(爱),魔所不及,恶所...能观察到内心对五欲功德的欲染而舍离,乃至于最后能观察到于五盛阴有的存在而灭除。   内空与外空的含意,与内法、外法(请参考∧第九选∨)的含意有关。如《舍利弗阿□昙论》∧非问分∨中说:“何谓内(外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72753554.html